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股指期权发展海外之鉴

2007-05-15 12:28:37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黑马推荐
  1973年4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立了一个新的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特别用来交易股票期权,4月26日开始就16只股票做看涨期权交易,1977年引入看跌期权。1983年3月11日,CBOE推出了其第一个股指期权合约——CBOE-100指数期权,后来改名为S&P 100指数期权(OEX),紧接着在美国股票交易所产生了以该所编制的指数为标的物的主要市场指数(MMI)期权合约。与此同时,全球各大证券、期货期权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以形形色色的指数为标的的股票指数期权。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今天的股指期权市场已力压群雄,无论从品种、交易量还是在地域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已有235个股指期权的品种,交易量为2975.84百万手,占当年全球期货、期权交易量(8864.71百万手)的33.57%。

  股指期权作为一种在海外发达金融衍生品市场里头成长迅速的投资避险工具,其对整个衍生品市场的促进、规范作用有目共睹。应对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提升我国国际金融地位的需要,完善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将是我们今后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则是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宣布即将推出沪深300(行情论坛)指数期货,这已是中国衍生品市场的一次重大飞跃,而在这一基础上再适时推出股指期权则将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锦上添花之举。

  从股指期货到股指期权从海外交易所交易金融衍生品的顺序来看,在推出产品时,基本上都遵循了从股指期货到股指期权的顺序原则。下面是一些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货、股指期权的时间表:

  在股指期货、期权比较发达的市场里,其大致都经历了“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小型股指期货——小型股指期权”的发展顺序,而且之间的时间间隔短的只要几个月,长的要几年的时间。以HKEX的恒生指数为例,早在1985年5月,HKEX就推出了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之后又在1993年3月5日推出恒生指数期权,这两个合约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投资与避险工具,在本地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下,恒生指数期货与期权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而后为迎合个人投资者的买卖与对冲需要,HKEX分别于2000年10月及2002年11月推出小型恒生指数期货与期权合约。小型恒生指数期货与期权合约的价值为恒生指数期货与期权合约的五分之一。

  其实先推股指期货还是先发展股指期权,在逻辑上、时间上、理论上都没有一个必然的规定,视每个国家、交易所的情况而定。但是,很多成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都采取了从股指期货到股指期权的产品推出顺序,其内在价值和背后逻辑值得探寻:

  1.在股指期货交易中所产生的期货风险是无法转移、规避的,开展股指期权交易,利用交易双方风险收益机制的不对称和权责的不平等,既能锁定损失又不放弃赢利机会,在期权市场上规避股指期货风险、锁定期权风险。因为在期权交易中,股指期权的买方的亏损是被锁定的,最大的亏损额莫过于购买股指期权时的权利金。从市场稳定性看,期货的定价仍然是绝对定价,时间期越长,就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期货交易本质上是交易者对未来价格的不同判断而形成,期货交易有可能助长投机;相反,期权定价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相对定价,它本质上是一种保险,由期权和标的成份股及构成的完备市场能够分散和抵消风险,更有利于市场稳定。还有,与股指期货相比,股指期权在性质上表现出杠杆效应更强、操作手法和交易策略更多、运作方式繁简相宜、灵活多变,更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因此,作为股指期货的配套合约的股指期权是股指期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构建完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增加市场流动性的需要。一般来说,在一个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共存的金融环境下,既要有基础性产品,如股票、债券,又要有结构性产品,如LOFs(行情论坛)、ETFs(行情论坛)等,还要有衍生品市场,如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货、股指期权等。而一个金融发达的国家,更需要完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它既可以促进资本市场向集融资、投资、风险管理、优化组合等多项混合功能于一身的功能实体转变,又可以迎合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利于培养长期、稳定的投资群体。由于股指期货期权都拥有做多、做空的双向机制,市场交易者无论在牛市或熊市都可能进行投资获利交易,因此它们可以有效地解决机构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证券期货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社会养老基金和QFII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期货市场,促进证券、期货市场形成理性、规范的交易主体。显然,股指期货是重要的金融衍生品,是整个金融市场功能发挥的必要因子,而股指期权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升级,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功能发挥的不可或缺因子。所以,一个国家在推出某一标的指数的股指期货之后,会尽快推出相应指数的股指期权。

  3.应对国际竞争与争夺国际定价权的必然选择。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借助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全球的金融期货期权市场发展极其迅速,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交易所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并纷纷通过各种手段来壮大自己的规模,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争夺国际定价权。而以股指期货、股指期权为主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自然是很好的突破口,尤其是以股指期货为铺垫来发展股指期权,成效更加明显、快速。

  4.股指期货本身就是以小博大,股指期权更是在股指期货的基础上以小博大,操作起来将比股指期货更复杂,因此投资者必须在对股指期货有一定了解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尝试股指期权。从这一层面来讲,股指期货也应现行。而在股指期货、股指期权推出初期,由于投资者对新品种不是很熟悉,投资可能会不够理性,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所以为了更好地防范风险,增加市场的稳定性,初期的产品设计一般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适当提高交易门槛,待投资者对此产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会注重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的活跃性,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个月,也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然后针对中小散户投资者,适时推出小型的股指期货期权合约。

  股指期权与股指期货的联系1987年美国股灾使得股指期货、股指期权成为众矢之的。时常批评者措辞严厉地指出,股指期货、期权是直接引发股灾的原因,因为在股票价格下跌时,它们的交易导致了股票价格决定机制的紊乱。很明显,1987年10月的股市崩盘未能消灭股指期货和期权,事后的研究调查发现宏观经济基本面表现欠佳以及股票市场本身存在缺陷才是股灾发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市场机制总统特别小组于1988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做出了市场的相互依存的结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传统上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市场的股票市场、股指期货市场以及股指期权市场事实上是一个市场。”从股票市场到股指期货再到股指期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就是其衍生性。且股指期权、股指期货的收益都取决于其标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因此股指期权与股指期货间的相互关系是与生俱来,无法分割的:

  1.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股指期货由于缺乏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其对冲风险的效果有限,有效的对冲策略应该是运用更加特殊的避险工具——股指期权。股指期权结合股指期货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投资组合,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比如,在预期股指期货下跌的可能性较大时,投资者可以卖空期指,并买入看涨期权避险。如果预期正确,该投资者将放弃执行期权,损失了期权费,但在股指期货交易中获得了收益;若判断有误,股指期货上涨,该投资者可以行使期权,来弥补期货的亏损。

  2.从投资者的结构来看,相同标的指数的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的投资主体相差无几。比如,在期货市场上做交易的投资者,出于套期保值的需要,要在现货市场上或股指期权市场上做反向交易;相反,股指期权市场上的投资者也有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做套期保值的需要。而且,股指期权是规避股指期货风险行之有效的工具,所以,从投资者的交易动机和交易策略来看,他们同时会成为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的投资者,从而在两个市场上形成相似的投资者结构。

  3.从交易机制、合约设计上来看,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也存在着很多共性。如它们的标的物都为特定的股票指数,报价单位以指数点计;合约的价值以一定的货币乘数与股票指数报价的乘积来表示;均采用现金交割,不通过交割实物(股票)而是通过结算差价用现金来结清头寸等。

  股指期权与股指期货的区别1.权利义务不同。股指期货赋予持有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即合约到期时,持有人必须按照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指数。而股指期权则不同,股指期权的多头只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股指期权的空头只有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2.风险收益机制不同。股指期权风险收益机制的不对称性:对于看涨期权的多头,收益无限,损失被锁定;对于看跌期权的多头,收益有限,损失被锁定;对于看涨期权的空头,收益被锁定,损失无限;对于看跌权的空头,收益被锁定,损失有限。

  3.杠杆效应不同。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主要体现为利用较低保证金交易较大数额的合约;而股指期权的杠杆效应则体现期权本身定价所具有的杠杆性。

  股指期权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主流产品股指期权虽然产生时间晚于股指期货,但它诞生之后却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其方便、灵活、可操作强等特点受到投资者尤其是套期保值者的青睐,伴随着交易品种的不断创新,交易量持续攀升,成为当今金融衍生品市场里头最闪耀的明星。

  全球衍生品市场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而股指类衍生品的霸主地位很难动摇。表1为2003~2005年全球期货及期权交易量,由此可见,股指期货、期权在金融衍生品中的绝对优势,而且近年来发展势头更猛。

  而在股指类衍生品中,股指期权独占鳌头,成为了交易所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中的主流产品。2000年之后,股指期权的成交量、增长速度已逐步超过个股期权、股指期货、个股期货等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从2004年全球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交易量前10名的交易所,可以清楚地看出股指期权的龙头地位。位于首位的是处于亚洲的韩国交易所,其股指期权的交易量在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交易量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97.86%,而在这10名交易所中,这一比例超过50%的有6家,随后的位于第七和第八名的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和OMX交易所也分别达到了42.11%和34.47%,近两年,随着股指期权的快速增长,这些数字还在攀升。

  股指期权迅猛发展的原因1.股指期权的资金运营成本比股指期货要低很多,参与股指期权交易只须缴纳权利金,一般而言权利金相当于股指期货保证金的1/10左右,这样的杠杆机制也就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另外,相比股指期货,股指期权的风险已被锁定,但是又不丧失赢利机会,所以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2.与其他金融衍生品相比,股指期权在性质上表现出杠杆效应更强、操作手法和交易策略更多、运作方式繁简相宜、灵活多变,更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所以,能吸引广大的投资者参与进行投机、套保和套利交易。

  3.股指期货为股指期权的快速健康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平台。一般的股指期权都是在股指期货的交易机制、投资群体和监管体系等方面都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推出的配套合约,所以其在合约设计、交易机制、投资者结构和风控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有股指期货做铺垫,再加上股指期权本身的独特优势,能很快被投资者所接受。如在2004年的全球股指期权交易量的TOP10排名中排名第二的DJ Euro-STOXX 50指数期权,其相关的股指期货合约DJ Euro-STOXXSM 50指数期货在其推出之前就是一个很成熟的股指期货品种,在2004年全球股指期货交易量排名中名列第二。

  4.股指期权产品本身的成功设计。如连续几年在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量中排名第一的KOSPI200指数期权,首先它的标的选得很好,其标的为KOSPI200,这一指数价格波动率较大。KOSPI200的波动率在2000年为50.3%,仅低于NASDAQ-100的波动率(57.6%),2001年也仅低于NASDAQ-100的波动率,为36.8%,加上投资者本身崇尚短线交易,投机气氛浓厚,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套期保值的比例仅占0.1%,套利占2%,而投机比例高达97.9%,这样使得流动性很高,交易合约数增长快。其次,合约规模适中,不但满足很多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需要,还吸引了个人投资者的广泛参与。还有其在推出时机上把握比较好,虽然韩国的期权市场起步比较晚,但它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力发展KOSPI200股指期权,正好迎合了韩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加上产品宣传、人才培训等方面付出的努力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股指期权发展的成功经验以股指期权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市场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在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丰富投资工具、培育机构投资者以及增加市场流动性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海外发展股指期权的经验,应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拥有一个发达的现货市场,为开展股指期权交易提供强大的现货基础,金融衍生品市场与其基础市场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互动机制。如股票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流动性强且结构合理,股票价格的市场化程度高且波动性大等。

  2.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保障了期权交易的流动性和活跃性。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国外股指期权市场的发展过程,都表明一个真正健全的、完善的、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不仅需要大的机构投资者,还需要中小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共同参与。

  3.政府对衍生品市场的大力支持;市场监管体系、清算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市场交易与风险控制制度的成熟;先进的电子化交易平台和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4.有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出衍生品。产品的推出一般都遵循了相似的路径选择:发展股指期权的过程一般选择了循序渐进的道路——首先推出有良好基础现货市场支持的股指期货,经过试点为市场积累经验,再推出股指期权,再可能就是迷你的股指期货和迷你的股指期权,使股指类衍生品市场逐步深化。

  5.大力宣传新产品,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普及股指期权的相关知识,提高投资者的认识水平和投资技巧,倡导理性投资,是推行股指期权的必经之路。

  6.股指期权合约的设计富有针对性,迎合不同投资者的需要。结合产品开发的目的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旨意,审时度势,合理推出新产品。表现在标的指数的选取、合约规模的设计、合约的推出时机等。

  7.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扩大市场交易平台,通过增强技术、扩充渠道和丰富优化产品结构来引导投资者对其产品的利用,从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交易所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强和国际上其他交易所的联系与合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